2019年7月11日上午,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金融学院院士刘遵义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应用经济学”暑期学校、思危大讲堂邀请,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What Makes China Grow?”的精彩报告,生动形象地介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策略和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报告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暑期学校校长杨翠红主持。
刘遵义院士从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增长出发,阐述了这种增长主要不仅来源于高投入高产出,也来自于效率的提升。刘遵义院士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头主要有四点:一是高储蓄率,这可以避免外国投资不稳定带来的波动;二是剩余劳动力很多,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转移空间仍然很大;三是无形资本发展迅速,每年专利数量大幅增加;四是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可以快速回收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报告后半段,刘遵义院士先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双轨制经济,刘院士认为这种制度是提高产量的最佳选择,既保证了粮食价格可控,又激励了农民尽可能多进行生产。谈到汇率的问题,刘院士强调:相比于美元汇率的波动性,人民币更加需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保持稳定。刘院士通过计算指出如果停止与美国的贸易,GDP的损失大约只有1%-2%。
刘遵义院士还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尤其是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进行了阐述。刘院士认为中国应该坚持用自己的货币去清算,这样子就能规避换汇导致的汇率风险。刘院士还提出了东亚内部清算模型,即使用成员国货币清算,各国政府通力合作节省外汇储备,加强各国合作。刘院士在报告的最后指出,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人民币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讲座结束时,全场对于刘院士的精彩讲演报以最热烈的掌声。通过这次讲座,学员们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策略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了深入的了解。
背景链接:
刘遵义,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香港金融学院院士、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刘遵义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特别是东亚经济研究方面成就卓著,被誉为世界级经济学大师。早在1966年,刘遵义已建立第一个中国计量经济模型。2004年至201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10年至2014年,担任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并自2007年至今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
(文/刘星辰 图/程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