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士班特色课程《经济与管理高端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 Published: 2021-06-10

2021年春季学期,新疆博士班开设了特色课程《经济与管理高端系列讲座》,从3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共邀请6位专家进行了专题讲座,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3月24日,汪寿阳教授开讲第一讲,就商业模式创新与冰山理论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汪寿阳教授介绍了商业模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如何分析和设计商业模式,并且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冰山理论、三要素分析法、商业模式画布等商业模式研究方法。当今世界企业竞争主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超越了产品竞争,开始了商业模式竞争的时代。商业模式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成长和盈利。汪寿阳教授从自身实际经历出发,结合商业模式案例十分生动地传授了同学们如何在实际案例中具体使用这些分析方法,并且介绍了冰山理论的具体使用。汪寿阳教授表示,冰山理论可以科学地回答 “为什么好的商业模式难以成功复制”的管理学难题。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商业模式创新的意义以及冰山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使用方法,汪寿阳教授通过春晚红包的经典广告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向同学们展示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如何从传统广告商业模式向互动广告商业模式创新转化的整个过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的新颖性以及冰山理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使用表现出极大地兴趣。

 

4月12日,洪永淼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新变化》为主题的第二讲。洪永淼教授首先就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他认为,过去40年,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依靠人口与经济规模,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国。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正在移向以中国为主的亚太地区。虽然由于中美贸易与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地位受到冲击,但是,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后,洪永淼教授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也相应存在和出现了五个主要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与矛盾、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群体的矛盾、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争夺西方国家消费市场的矛盾、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跨国公司争夺世界资源和世界市场的矛盾以及中美经贸与地缘政治冲突的矛盾。随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这些矛盾也日益凸显。基于目前的矛盾,洪永淼教授对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进行展望。他表示西方特别是美国跨国资本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技术脱钩不利于中国,中短期对中国造成巨大困难,但从长期看更不利于美国。可以预见,亚洲出现不了可以替代中国世界工厂与供应链地位的国家。中国应全面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内需市场,争取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


 

 

4月28日下午,经济与管理高端系列讲座迎来第三讲,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廖方宇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中国科学院管理信息化发展与实践”的精彩讲座。廖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讲解了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史。他表示,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技术和应用推动组织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先进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转变组织的运行方式、服务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提高效率和效益、增强竞争力的过程。并且将我国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逐一进行讲述。随后,廖老师逐一详细讲解了科学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他表示,1979-1995年是电子化的技术探索阶段,1996-2002年是信息化的应用突破阶段,2003-2016年是决策化的统筹规划阶段,2016年以后是智慧化的创新提升阶段。并且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资源规划项目(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 ARP项目)及其发展历程。最后,廖老师对管理信息化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他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朝着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包括:在广度方面,新兴信息技术不断产生典型应用场景,如5G,区块链、数字孪生;在深度方面,通过迭代发展,信息技术朝着垂直领域不断深入,如人工智能、云计算、下一代网络。云计算进入以云原生应用,以数据和AI平台及应用为驱动的时代。国际网络互联互通、科技资源与服务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主流。过去,在各领域各行业中,信息已基本贯穿全部业务,所有行业均通过信息流实现,可以说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进程已基本完成。未来三十年,信息将在各领域各行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数据不仅仅是支撑业务信息流的要素,而且将可以依靠数据自身的逻辑方法驱动甚至引领各领域和各行业的业务活动。

 

 

 

5月11日上午,课程邀请到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余乐安教授带来题为“人工智能2.0 典型应用与未来挑战”的精彩讲座,为同学们介绍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典型应用现状与最新发展。余乐安教授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AlphaGo说起,讲述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兴起和发展,然后详细讲述AlphaGo背后的动态博弈过程及人工智能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典型应用。余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使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之后,余教授介绍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包括多种基于模拟机制的AI算法。余教授表示,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高级应用,是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计算过程。随后余教授还向同学们讲述了AI系统的技术架构和AI平台公司的AI服务等。讲座的最后,余教授讲述了人工智能的一些最新发展以及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余教授表示,大数据时代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广阔的数据资源,学科领域的交叉与渗透等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机遇,但我们目前也面临着如何制造智能新产品、如何让社会智力增加智能、数据制约、环境制约、性能制约等挑战。

 

 

5月12日,第五讲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邓祥征研究员。他带来题为“美丽中国建设框架下的产业富民:方案、技术与实践”的精彩讲座,详细介绍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研究。邓祥征研究员从美丽中国的背景、意义和研究目标说起。他认为,美丽中国建设从美丽乡村开始,乡村振兴要以乡村富裕为基础。富民路径提升是摆脱环境、背景等多因致贫的关键。然后,邓祥征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本专项的研究内容以及关键。邓研究员认为,富农提升的内生机理与组织技术的关键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基本原则、量化方法、示范模式以及预警调控机制;富农路径提升技术集成的关键在于实现富民关键技术推广和产业、环境及增收等关键要素的动态监测;富农路径提升示范工程/示范点贡献的关键在于建设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富民路径提升示范点。邓祥征研究员还讲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全球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模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脆弱性评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地理标志产品参与模式与生产效率提升机制研究等。他认为,乡村振兴产业富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富民需着力解决产业生态化的途径、产业多样化的业态和产业富民的模式。基础设施不仅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促进技术进步、改造生产过程等多重作用。最后,邓研究员做出总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依然是短板;突破建设美丽中国技术壁垒,农业是重要的阵地。

 

 

 

6月3日,联合国环境署高级职员、UNEP-IEMP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林秀教授应邀带来题为“实证研究与课题设计”的第六讲。讲座的内容包括研究的一般理解、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的应用(公共投资为例)。首先,张教授解答了什么是研究的问题并且对研究方案的构成、目标内容方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她表示,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不仅限于某种活动、实验、文献检索,是系统的、有规则的,其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并且强调知识的新颖性和可靠性。然后,张教授以自己的一个实际课题研究为例,展示了研究过程中从立题到后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的经验建议,并且分享了自己的调研数据和资源,鼓励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

 

 

 

6月3日下午,汪寿阳教授就“物理-事理-人理——从构建中国管理理论的方法论谈起”做了精彩演讲。汪寿阳教授首先从钱学森先生的“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综合集成”思想讲起,并且引申到企业全成本核算理论、冰山理论,给同学们介绍了为什么要物理、事理、人理相结合。随后汪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物理、事理、人理相结合并逐一介绍了物理-事理-人理研究方法论、综合研讨厅方法论、复杂系统TEI@I方法论。汪教授表示,复杂系统TEI@I方法论实现了多元多维多类数据集成,发展了多个定量建模技术,实现了定性定量综合集成,为复杂系统决策与管理提供了方法论。同学们针对TEI@I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且对该方法论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了提问。汪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TEI@I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的最后,汪教授为大家扩展了数字信息时代的商业模式研究方面的知识,给同学们讲解了商业模式画布等研究工具,结合社会热点时事帮助同学们分析成功的商业模式要素。

 

 

 

至此,新疆班特色课程《经济与管理高端系列讲座》圆满结束,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大家纷纷表示,将在讲座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拓展,把知识学精、学深。

(文、图/葛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