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之年。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这99年不平凡历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战胜了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99年不朽的历史功绩证明,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勇于奋进的党;是富于改革精神,与时俱进的党;是扎根于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为庆祝党的生日,经管学院970党支部与970团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组织了“攻坚克难 爱国奋斗”七一学习活动。活动于6月24日晚8点在线上准时举行,除了970党支部与970团支部同学之外,活动还吸引了博士党支部、金专党支部、971党支部的同学参与。
本次学习活动分为三部分。首先由担任“两弹一星”纪念馆讲解员的宋夏同学就“两弹一星”和校史馆等知识进行讲解学习。宋夏同学从“两弹一星”的攻关历史、攻关人物和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建设三部分进行介绍。从原子弹氢弹、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到于敏、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等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人物,宋夏同学带领大家详细了解了“两弹一星”历史与精神。
学习到那段攻坚克难的历程,同学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争先对学习内容进行感想交流。
丁玉荣同志说他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你什么样,你的祖国就是什么样”。老一辈的科学家们献身国防,无私报国,励精图治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在学习、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积极奉献。
张奇同志说:再次回顾“两弹一星”的攻坚史及中科院历史,仍是心潮澎湃。我们都知道江泽民同志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种精神支持着中科院的前辈们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作为中科院学子的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尤其是在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承担历史使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力量。
曹云植同志表示,听了宋夏同学的精彩讲解,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历史,和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见证,在此期间中国的科学家们面临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但是他们都没有放弃,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对个人十分的鼓舞,特别是在现在的疫情期间,没有了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更应该自控自律,向优秀的科学院的前辈们学习,坐的住冷板凳,沉得下心。
李邓宇卉同志说:感谢宋夏同学的分享,带我们重温了“两弹一星”的历史,及科学家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夕,许多海外专家怀揣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坚定地回到祖国,几乎奠定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研究体系。这些专家学者大部分曾在中科院工作,我感到很骄傲。虽然经管学院的专业知识可能和这些研究有些区别,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不畏艰难、迎难而上,能够在我们的专业中刻苦攻坚,无论继续从事科研,还是进入社会工作,实现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张文同志说:刚才听了宋夏同学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一个特质–淡泊名利。这让我感触良多,市场经济下,个体似乎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算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包括我们宏观经济学中个人、企业的目标函数:效用、利润最大化。似乎每个人都在市场的洪流中努力获取利益,努力更好地生存。但是,老一辈科学家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不仅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希望我们能够永远不忘初心。
陈然同志说他曾经看到过一个小故事,当年钱学森同志回国前,他在美国的教授问他,那么贫穷的国家你回去要干嘛,种树吗。当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升空时,钱学森对教授说,你看,那就是我种下的树。我觉得老一辈的科学家真的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种下的树才能让我们后人在树下乘凉,才能有国泰民安的今天,我们要向他们致敬。
会议最后,全体党员同志重温了入党誓词,时刻不忘初心,不忘使命。
(文/张奇 图/张奇曹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