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支部“两弹一星”精神学习感悟

  • 日期:2020-07-21

李昌萌: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党支部的一名党员,在疫情期间,很荣幸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两弹一星纪念馆和校史馆的知识科普学习。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诞生离不开一系列中国老科学家的努力拼搏,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邓稼先。1941年,年仅14岁的邓稼先在重庆险些遭到日本军机轰炸致死,这坚定了邓老科学救国的志向,他考入西南联大,决心救同胞与水火之中。24岁那年,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志向,邓老负笈西渡,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并与两年学成后毅然回国投入祖国的科研事业。34岁是邓稼先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上司,我们国家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钱三强派遣邓老参加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自此邓老变投入了28年进行“两弹”的研究,在此期间,邓老放弃了享受自由快乐的人生,选择了为了国家的发展而隐姓埋名,为国家的科研事业投入了终身也毫无怨言。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怀。当今的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研究生在内,对自己的人生志向没有准确的定位,总是将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前,总是想着享受国家带给我们的利益却并没有想到如果为我们的国家创造利益。当然,每个人都有过自己人生的权利,但是如果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充实却有很多种途径,我们老一辈的科学家们选择了牺牲自己让国家变得更富强,而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学着去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尤其是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应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敢为人先,为祖国的建设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对于学校历史的学习让我们对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们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也对于现阶段我们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启发。成功永远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学校的创立过程中,也经历过许多挫折,许多阵痛,但最终还是突破了种种限制,有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有了这个我们离科学最近的殿堂,有了一群群甘愿为祖国科研事业奉献出青春的学子们。我很荣幸自己是这其中的一员,国科大为学子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环境,最雄厚的师资队伍,最先进的科研器材等等等等,对学生的生活也做足了保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科研工作者呢?

作为一名党员,更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我们肩上的责任,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倬:

在中国共产党第99个生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攻坚克难•爱国奋斗”党员主题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弘扬老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活动。2020年6月24日,经管学院970党支部联合金融专硕党支部和博士党支部开展线上主题党日活动,认真学习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人物简介,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在最后重温了入党誓词。

本次学习过程中,我深深被17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过的“两弹一星”元勋人物的爱国奋斗精神所感染并深受鼓舞。17位“两弹一星”元勋,多数都有国际著名高校的留学经历,然而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条件,许身为国。王淦昌先生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出来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报效我的祖国。”郭永怀先生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钱学森先生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感悟前辈先贤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要心系祖国,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贯穿于科研和生活中。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练就过硬的业务能力。陈毅元帅在一次讲话中说:一个飞行员飞行水平特别高,飞机开上去跑了,这不行。另外一个飞行员,他的思想特别好,水平差,上去被人打下来,这也不行。必须要能把飞机开上去,把敌机打下来,这就是“又红又专”。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原始方法的创新、研究范式的创立,实现从学习到跟随最终达到领跑的研究阶段,在国际上书写好我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篇章。

两弹一星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在今天面临美国讹诈的时期,仍然是我国与之周旋的底气所在。两弹一星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全球华人的自信心,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独立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国家之一,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

 

赵励远:

近日,学院979党支部联合博士生支部共同举办了线上学习活动,两弹一星纪念馆和校史馆讲解员为大家讲解分享了关于两弹一星的相关知识内容。本人有幸参与学习,通过此活动深入了解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历程、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建设历程。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开拓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事业,参与了导弹运载火箭事业,奠定了人造卫星事业,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这些科学家们的伟大付出,让未来的中国有了安全发展的前提,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向科技创新型国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高度概括,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作为投身科研事业的学子来说,热爱祖国、心系国家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无私奉献精神也体现作为党员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从两弹一星事业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精神贯穿始终。建国后,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重要决策。而彼时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响应祖国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当时国内的科研环境较为简陋,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科研人员们依然在此环境下默默奋斗,克服了重重险阻和考验。虽然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要求科研工作者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大胆创新,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科技创新中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当时研发工作和相关准备工作是在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是基于科学家们的伟大创新和通力合作。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体现在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学会共同协作,追求创新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本次的线上学习后,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许多科研人员抱着“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克服艰难的勇气、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我们后辈需要铭记和学习的。回忆往昔伟大科学家为祖国贡献的种种事迹,让我更加坚定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并践行的信念,只要我们都抱着爱国的热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在科研道路上讲求合作勇于攀登,就一定可以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蔡悦:

高校的历史仿佛就是一条时光长河,而校史馆就像是一本影集,记录着长河中最珍贵、最振奋的瞬间。浏览校史馆,我们似乎可以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展品中,聆听到这所学校跳动的脉搏。“百年精神励千代,校史文化育新生”,为了传承学校精神文化,增进其爱校荣校情怀,979党支部响应党总支举办线上学习活动,邀请两弹一星纪念馆和校史馆讲解员宋夏同学就相应知识进行讲解学习。

我们在线参观了“两弹一星”纪念馆,再次回顾了科学家们在半个世纪前为国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中科院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看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照片,心中依然激动澎湃,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等国际著名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中有很多都是放弃国外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决定投入祖国建设当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也是我们中共党员应该所拥有的优秀品质。在众多科学家中,依然记忆深刻的还是郭永怀先生,他能够在飞机发生爆炸时,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实验资料,最终烧的面目全非,但是资料却完好无损。从这些老一辈科学家的身上强烈感受到了当年我国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中科院校史馆尊重史实,对于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详细听取了学生志愿讲解员对“校史沿革”、“科教育人”和“两院院士”等内容的讲解,我了解了国科大的起源,领略了无数学者的卓越科研成果,并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继往开来,力争成为新一代科学研究者。

作为中科院的学生,要秉持“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严谨求真,保持高尚的科研品格,时刻走在科研的最前沿,追求创新,同时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的建设和前进添砖添瓦。

 

刘晓亭: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新疆罗布泊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此后历经两年零八个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成功跻身同时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地上,是谁吹响了东方的号角,又是什么铸就了中国的辉煌?

一切从一个故事说起,1950年夏天,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家人披荆斩棘,跨越重重阻碍,从美国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有人问他带回了什么,他说带了几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和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且不说他如何满腔热血、鞠躬尽瘁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倾心尽力,很多人不理解面对国外的威逼利诱和国内艰苦条件的巨大反差,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满腹经纶、成绩斐然的年轻人放弃一切,重新开始?显然,作为一名华夏儿女,正是对新中国的满腔热血和满心期待,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了新中国这片大地上。,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

听完宋夏同学的精彩讲述,作为一名博士生党员,结合自己的科研和理想,我既感动,又振奋。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阻碍,完成了祖国交给的使命,让新中国成为东方的一颗巨星,他们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年轻人“系于心、践于行”的航向标。相比他们之前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现在遇到的各种麻烦和不快是如此的不值一提,黯然失色。所以,我们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困难当作考验自己耐性、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怨自艾、沉沦放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任何职位都是有价值的光荣事业,我们科研更是如此,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基础产业的发展和精神食粮的累积。尽管我们学生现在做的工作很多都是不值一提的纸上谈兵,但是我相信,积累的知识会铸就中国的伟大辉煌。我们应该学习两弹一星科学家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报效祖国、发展祖国和发扬祖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精神就像是一颗明灯,为我们学生和科研工作者照亮前行的路,不畏困难、不辱使命、科研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