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全球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和政策取向

  • 日期:2019-07-27

2019年7月13日上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应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应用经济学”暑期学校、思危大讲堂邀请,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全球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和政策取向”的精彩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毅副教授主持。

 


胡毅副教授主持报告

 

黄季焜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案例以及大量的数据、图表,通过四个方面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全球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和政策取向:一是全球农业大背景下看中国农业;二是改革40年中国农业发展经验;三是近期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四是农业展望和未来政策取向。

 


黄季焜教授在作报告

 

首先,黄教授具体介绍了当下的全球农业大背景,包括农产品需求趋势与特征、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特征、食物生产趋势、分布和生产力增长等。通过列举大量的数据和图表,黄教授提出在大背景下中国未来农业增长还将主要依赖生产力增长;在农产品需求方面,要关注肉类等高质量农产品市场需求;在资源分布方面,要注重贸易在全球与区域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在政策方面,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关键的政策目标。

 

随后,黄教授陈述了中国农业的现状:中国所有的淡水资源占世界5%,可耕地资源占世界8%,而在占世界20%的人口中,食物自给率高达95%(2015年),如今我国农业生产力不逊色于部分发达国家。接着黄教授抛出问题:“中国过去40年如何取得农业的稳定增长并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黄教授从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主要驱动力入手,举例阐述了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农业投入这四个主要驱动力,并且展示了其对推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效果。

 

之后,黄教授提出了中国农业在本世纪初以来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的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在如今中国食物贸易日益扩张的情况下的食物安全问题。在这两个挑战面前,中国的政策反应首先是加大补贴和投入力度,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化,这种政策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于是在2014年以来政府进行了新一轮的市场改革。第三个挑战是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去中国农业增长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行为,对此提出了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最后,黄教授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的折线图,以及对全球可利用耕地与实际利用耕地面积的比较,预测未来至2050年的全球耕地将继续增长,单产也会继续提高。之后,黄教授总结前面三个部分的内容,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提出政策取向的建议:认为政府应适当减少市场干预,加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投入;牢记改革40年中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4大法宝: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入;重建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在农业生产上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良好的全球粮食贸易环境和治理体系。

 

报告过程中,黄季焜教授通过具体严谨的数据分析以及图表的阐述,介绍了全球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和政策取向,学员们都收获很多。在如今大背景下的中国农业要发展,既要牢记改革40年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应不断的适应新环境,来更加完善中国农业的政策制度。学员们在课上和课下与黄教授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报告在阵阵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员提问

 

背景链接: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Fellow),国际农经学家协会(IAAE)终生荣誉会士(Fellow),美国农业和应用经济学会(AAEA)会士(Fellow)。兼任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学会(ASAE)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科技智库特聘研究员等职务。1984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菲律宾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青”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主持国家自科委的重点项目群与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的国家“973”项目。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第三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多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奖和菲律宾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一系列论文 (包括发表在Science、Nature和许多重要的经济学期刊刊物),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名列Elsevier发布的“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的榜首。

(文/肖瑶 图/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