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邓祥征教授为2021级新疆、青藏博士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区域发展管理的新方法与新应用”的高端讲座。
邓祥征是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长期从事资源管理与政策、环境与生态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近年来参与了国土空间优化、“美丽中国”建设、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邓祥征从赫希曼的“消化-涓滴效应”学说讲起,结合人地(环境)关系和谐理论对国内外区域发展管理的背景和科学内涵进行了介绍,对区域协调发展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凝练:(1)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复杂关联;(2)区域基础公共资源和服务的配置与协同优化;(3)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其路径;(4)产业-要素-信息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律;(5)区域协调发展的治理与冲突解决机制。
然后,邓祥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对1949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划分,认为自1949年以来区域发展呈现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发展质量迈进新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
接着,邓祥征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解析了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关键要素的联系,认为区域均衡发展的发展地理学内涵就是寻求发达国家/区域与不发达国家/区域之间及内部发展差异,从而为实现区域发展收敛和人民福祉提升提供决策支撑。
紧接着,邓祥征以环京津贫困带的成因及发展、乡村振兴与发展的产业富民技术与实践区域发展管理和中国区域发展方略与路径三个案例对区域发展管理的科学问题及实现路径做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邓祥征说到:有效的区域发展管理有利于推动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聚集国际同行共议共商生态文明建设地理学认知,丰富两山理论内涵及方略,探索两山理论转换实践路径,助力实现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指导全球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识别世界区域发展时空格局的新特征,破解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发展议题,提炼突破区域发展的地理学密码;有利于促进世界典型区的高质量发展,以发展地理学的视角判定新发展规律,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缩小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推动典型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讲座中,邓祥征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区域发展的识别与分类方法、区域发展的时空推演方法、区域发展质量的评价方法以及区域协同发展下的人类福利提升策略等,为同学们后续从事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了工具支撑。
讲座结束时,邓祥征寄语同学们:美丽中国建设从美丽乡村开始,乡村振兴要以乡村富裕为基础,大家作为新疆、青藏地区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代表,要紧密结合具体实践将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文、图/孙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