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新,2014年入读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第六期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毕业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7年,新疆畜牧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郑文新,按照组织安排,带领单位的“访汇聚”工作队,进驻到三区三州的新疆南疆喀什地区深度贫困县巴楚县色力布亚镇拜什吐普村,开展访惠聚工作。郑文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
拜什吐普村是巴楚县色力布亚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00余户近1500人,贫困人口占6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脱贫任务艰巨。
驻村4年,郑文新带领工作队,聚焦总目标,围绕“访惠聚”“1+2+5” (1个目标:维护社会稳定;2项任务:建强基层组织、做好群众工作;5件好事:落实惠民政策、拓宽致富门路、推进脱贫攻坚、办好实事好事、壮大党员队伍)目标任务,从建强基层组织、拓宽致富门路、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着手,统筹协调各支力量,强队伍、促发展、聚民心,向村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建强基层组织
刚驻村时,郑文新没少思索如何切入工作。“支部是火车头,干部带得动,工作才能干起来。”他决定先从加强队伍入手。
经过观察、接触,郑文新发现村干部存在工作能力不强,执行力、落实力有偏差,处理问题办法不多等问题,就立足实际,建立了工作清单制度和监察管理制度,并按照要求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从而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先进蓄后劲、后进赶先进”的工作氛围。
郑文新还综合村干部工作任务、文化水平、履职能力,推行帮带制度,制定了可量化、能实现的“传帮带”目标,将工作队员与村干部捆绑结对,帮助村干部理思路,通过教方法、传经验,带动村干部的干劲儿,不断增强他们的素质能力,提升工作水平。在郑文新的指导帮带下,村里先后培育出10名村级后备力量,5名优秀青年充实进村“两委”班子,为村党支部补充了新鲜血液。
同时,郑文新协调资金对村委会办公室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通过改善村级阵地环境,不断增强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干部现在都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拓宽致富门路
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郑文新带领工作队积极发挥行业优势,精准施策,发掘优质产品,打造特色品牌,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驻村以来,郑文新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了解村民存在的致富“短板”,共同商议为村集体和村民量身订制脱贫致富“妙招”,鉴于村里土地有限,最后决定在科技推广和提质增效上下工夫。工作队通过指导村民优化种植结构,改种鲜食玉米和秸秆双高产的玉米新品种,使秸秆和玉米亩产达到双增收,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为了使农业生产达到现代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让村民尽快掌握种植经营技术,郑文新依托派出单位后盾支持,组织畜牧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围绕科学养殖和发展庭院经济等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地向村民传授科学技术。村民参加完培训后高兴地表示,每次培训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不仅能及时掌握行情动态,还学会了科学种植的方法和技术。
郑文新(中)指导村民改良机器
走访村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郑文新吃到了村民手工制作的老酸奶,这让郑文新看到了带领村民致富的又一个“商机”。和村“两委”经过市场调研后,郑文新以壮大手工酸奶加工为切入点,利用“村集体+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多方协调资金建立酸奶加工厂,创立了“色力布亚老酸奶”品牌,同时依托养殖业优势组建托牛所,带动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形成互促互利的“奶牛养殖—酸奶加工”产业链,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增收路。
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工作队还不断探索尝试,借助该村靠近公路的地理优势,积极帮助村里发展小夜市、建立“扶贫巴扎”,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建设美丽乡村
在与村民打交道过程中,郑文新发现村民的日子基本是生活、农忙“两点一线”。“要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也要让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嗨’起来。”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郑文新向派出单位争取资金,改扩建了文化小广场,购置设备,邀请有特长的村民成立各种文艺队,利用节假日、周一升国旗等时机,将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开展歌舞文艺汇演、体育健身、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架起了群众交流交往的桥梁。
村民宣讲会
“2019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9824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7560.69元。2020年,我们继续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在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方面用力,持续抓好党建和扶智、扶志,培养更多致富带头人,发展好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集体收入,补齐短板,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让更多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驻村近4年,郑文新一步一个脚印、执着付出,服务百姓,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表示,将继续带领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抢抓惠民政策的机遇,“让全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行稳致远,日子越过越红火。”
(文/王海娟 参考资料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