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收听收看了“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致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先生作报告。
万钢在致辞中强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并着力“健全科技伦理体系”,这是今后一个时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的努力方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充分体现了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广大科技工作者有力弘扬践行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他号召,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爱国主义,践行科技为民,坚持四个面向,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要坚定创新自信,主动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跳出“舒适区”、勇蹚“深水区”、敢闯“无人区”,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要恪守求实精神,维护科学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真正让践行科学家精神成为行动自觉。
接下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做了题为《守一不移 奉献敦煌》的报告。她深情回忆了自己初见敦煌、选择敦煌、坚守敦煌的往事,讲述了自己面对几次可以离开敦煌的机会,从动心到最终选择坚守的心路历程。她坚信国家培养了自己就应当回馈国家,这是她选择坚守的初心。她始终做好掌舵人的工作,在莫高窟保护与开发的中,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对莫高窟的开发和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勉励青年学子要学会思考和追求真理,面对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坚持初心奉献祖国。
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报告题目是《传承航天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他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我国老一辈航天人在一穷二白且面临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下,咬紧牙关,坚持自主研发,攻克了众多难以想象的难关,生动诠释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他以身边的小故事,勉励广大师生和科技工作者“要有一个强国梦,要爱这个国家,爱这个事业,爱这个岗位,爱这个团队”“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岗位做好了,就是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首先,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是科学家精神的锚点,解决了“科研为谁做”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从北大学子到“敦煌的女儿”,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爱国、奉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需求和召唤。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就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矢志奋斗的锚点和初心。
其次,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解决了“科研怎么做”的问题。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内核。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国力增强和基础的夯实,我国科研条件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为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能满足于作学术的跟随者,而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朝着领军者的角色迈进。求实是科学家精神的道德底线。正如万钢主席所说,科学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底线,必须坚持诚实、公正、严谨。最近,一次次爆出的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事件不断地撞击着人们的神经,在学界和社会都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和批评,突破了求实底线。
最后,协同、育人的“薪火传承”,是科学家精神的源泉,解决了“科研谁来做”的问题。我国科技事业起步晚,在很多领域从“大”到“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是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也不是一代科学家可以完成的使命,需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大量庞大而复杂的难题,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加以解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我们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前辈专家学者为榜样,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科研诚信底线,严格自律,坚决抵制浮夸浮躁之风,自觉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文/MBA984班 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