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会”心得体会

  • 日期:2020-11-25

2020年11月20日14:30,2020级金融专硕党支部在玉泉路校区阶一(2)教室集中观看了“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宣讲会”的直播。

 

首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科协主席万钢为“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暨宣传月”启动仪式致辞。万钢先生集中强调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什么是科学道德,首先道德是一个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体表现为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自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而科学道德正是在科学中更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科学不能只是单纯地研究新的东西而摒弃了调节社会基本关系的道德。所以科学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结构之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和科学活动中的不正之风正是违反科学道德的恶劣行为,所以我们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来更加深刻地认识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重要性。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同志在65年前首次提出“学风”概念亦有一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可见,学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外显的“风气”,再一方面是内蕴的“思想方法”。

 

然后为在京高校学生赠书,分别是《我心归处是敦煌》、《戚发韧“神州”首任总设计师讲述:中国航天的历程》、《科学家精神》等。

 

 

接着,大会邀请了两位为研究事业奉献终身的科学家来讲述他们的故事,分别是樊锦诗教授和戚发韧院士。

 

樊锦诗教授的主题为“守一不移,奉献敦煌”。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讲述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一、魅力敦煌 文化宝藏

在这个部分,樊教授简要介绍了敦煌:包括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篇)等,这是一个持续千年的艺术,拥有唐代及唐代以前的壁画内容,季羡林的评价说这是一个天赐的宝藏。

 

二、守一不移 奉献敦煌

在这个部分,樊教授讲述了她的人生经历以及如何与敦煌结下了不可言喻的缘分。1963年樊教授从北大的考古系毕业,被分配到甘肃西部的敦煌研究所,即现在的敦煌研究院。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但她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调剂自己的工作单位,在她眼中,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在那里待得时间越长,对敦煌就有越来越不可割舍的感情,敦煌研究所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没有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樊教授的出现也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她丈夫是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放弃武汉大学的考古工作来到敦煌研究院进行石窟考古研究。至今在敦煌57年,敦煌亦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守护敦煌,亦是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使命。

 

三、直面挫折 用于修正

樊教授也是普通人,也会受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敦煌研究是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回忆往事,让她意识到石窟考古研究报告的撰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因为在临行前,考古界的学术泰斗——苏先生的一番叮嘱。可惜紧接着就是文革内乱,研究报告搁置了很久,转眼20年光景就过去了,仍旧一事无成。反思之后发现责任在己,为了克服难题,刻苦思考,发现了做不好石窟考古报告的原因:第一、这是史上第一次,没有前迹可循,而现在仅有的报告也仅仅是拓片的收集,没有整体计划;第二、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整体目标;第三、没有科技手段和方法。

 

四、正视困难 探索解难

樊教授在这个部分重点讲述了她在过去努力解决困难的过程。石窟考古报告要求四个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专门管理机构,有科学记录档案。研究所当时只有三有,没有科学记录档案,故开始安排布置敦煌石窟文物的科学记录档案,和过去老照片比对等工作。但是又发现稀有文物会逐渐衰变,连照片都在贬值,无法保存照片信息,当时也没有技术可以永远保存文物的存在。故又开始思考如何才能长久的保存壁画的历史信息,艺术信息等。80年代末,樊教授首次在北京看见电脑的图片技术,脑洞大开,如果为每个石窟的壁画建立模拟电子档案,那样子就不会丢失信息了,故建立了壁画数字化档案技术组展开了探索历程。但初始阶段并不顺利,壁画的色彩等会有失真的问题,于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图像采集技术,借鉴各个国家的历史方法,不断进行探索,从而实现了形状准确,色彩丰富,高清晰度的数字敦煌档案。彩塑三维重建,注册可永久保存的数字敦煌的电子档案等,意味着以数字化手段保护历史文物遗产的时代的到来。

 

最后是戚发韧院士的分享,主题是“传承航天精神,建设航天强国”。

 

戚发韧,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1993年生于大连,在小学五年级之前家乡和台湾都是属于日本的领土,接受的都是日本至上的教育。1957年从北航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亲自主讲《导弹概论》。研究导弹,期初苏联会进行帮助,但是后来因两国关系恶化,苏联不再继续帮助我国的导弹研究,这也说明一切的国家实力提升都要自力更生,只有靠自己才可以真正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戚发韧院士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爱国教育很重要”!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将自己最宝贵的能力全部奉献出来的,就像樊老师因为爱才将一生奉献出来给敦煌莫高窟的考古研究。同时也通过自己的经历传达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因为那是亲身经历过的,体会特别的深刻。

 

两个小时的宣讲会,内容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传达的思想却很重要。我们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发展动力,也是未来的发展潜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思想正直,道德良好,品行得当,歪曲的人才将会是国家潜在的蛀虫。我们不但要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也要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培养正确的科学道德观,践行良好学风建设,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更要以身作则,发扬科学道德,给身边的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呼吁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加入学风建设队伍中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钻研,精心科研,为自己的未来树立明确的目标,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朝着目标不断前进,我们终将会甘愿为自己所爱,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甚至于一生之久!   

(文、图/2020级金融专硕 温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