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团委组织中关村与玉泉路校区2021级新生赴雁栖湖校区参观学习

  • 日期:2021-11-09

2021年10月31日,经济与管理学院团委组织中关村与玉泉路校区2021级新生30余人赴雁栖湖校区参观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史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展和“两弹一星”纪念馆,深刻体会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史,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不辞劳累的奉献精神。

 

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史馆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体现校园文化和学校传统的舞台,是学校展示历经多年努力取得的辉煌教育教学成果的展厅,更是让国科大学子感受并继承科学家艰苦卓绝精神的育人基地。校史馆的布局结构和板块划分以学校办学历程为主线,分为序厅、校史研究展厅、科教育人展厅和两院院士展厅等四个部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首任校长严济慈先生,作为科学家,他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应用光学与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和光学仪器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作为教育家,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他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重视,是中国科大和国科大共同的精神财富,对我国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展贯穿航空航天、深海探测、农业创新等多个领域,通过大量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科学院众多科研院所和科学家“上天入地下海、宏观微观贯通、顶天立地结合”的创新实践与创新成就,体现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果,反映了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由大转强、由跟踪迈向引领的巨大历史性进步。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未来激动人心。

 

 

“两弹一星”纪念馆坐落于环境静谧的后山,原址是建于1958年的中科院远程火箭试验基地。同学们从国科大校园沿着一条山路蜿蜒而上,映入眼帘的是几栋很不起眼的红砖结构瓦房,建筑斑驳的外墙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墙上已经褪色的标语保留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痕迹;简陋的房舍、锈迹斑斑的火箭发射塔架和被熏黑的实验室,凝重的历史感将我们带回了到那个物资短缺、条件艰苦的年代。在参观事业展厅的时候,大家感受到了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我国不再需要担心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慑,这项伟大的事业为我国的外交方针提供了坚实的国防基础。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等国家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随后,同学们来到历史人物展厅,认真倾听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为科学事业而义无反顾献身的感人事迹,仿佛置身于当年那个火热的年代,被“两弹一星的元勋们”的壮举深深的折服:邓稼先投身我国核试验事业,几十年隐姓埋名,不顾危险深入试验区采集数据;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牺牲时想到的仍然是保护好实验资料;钱学森、彭桓武等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献身国防事业,以及他们“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的朴实话语……所有这些,都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强烈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回首“两弹一星”的研究历程和我校发展的峥嵘岁月,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今日国家的和平稳定是建立在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之上的,我们也应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奉献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袁淑敏 武瑛 图/刘月婷)